在两千年余前的下午,阳光正好、天地广阔。老者身后随着两三弟子,身后是世人,身前是永恒。 一生博爱言,千年圣贤道。
何顾千载帝王术,误了苍生误了谁?
孔子在我看来,是个沾着时代悲剧的人物。生于地主阶级,耳濡目梁的礼教使孔子坚信要用周礼实现兼济天下的大爱同时也有对亲朋好友的小爱。奈何他生活在旧制度崩塌的时代,礼教崩坏,大厦倾倒。中原势力强盛的诸侯国不再顾及周王室的脸面,周礼也渐渐成为旧时代的遗孀。
在那样风云变幻,诸侯崛起、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社会,孔子似乎走上了时代的逆流。与他踏入同一条长河的吴国,也在短暂的鼎盛后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孔子注定是孤独的,但他做不到庄周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理想过于的遥不可及,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不可能的社会,一个属于理想者的社会。
直到了汉武帝掌权,孔子离开的几百年后,秦朝烧都烧不死的儒学,似乎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但那迟到的暖春为何会有几分隆冬的戚哀?
史书记汉武帝独尊儒术,或许,从儒学变为儒术的那一刻性质就改变了。儒变成了帝王家用来禁锢百姓思想的锁链,追求兼济、博爱的孔儒思想将刀尖刺向苍生。汉武帝推崇的儒家分明写着仁政二字,自己却成了一代暴君。待孔子等到儒学被君王接纳的那天,"儒"还是儒"吗?
从春秋决狱始,儒家步入了政治的领域,儒家思想逐渐融入了法律的沃土。魏晋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风波,唐朝道、佛、儒三家融合,南宋进一步将儒渗入基层。儒家在蜿蜒的水中前行,但流水温柔、阳光明媚。
当历史的长河流过明清,儒学的烈阳似乎过于炽热了。明朝开始,中央控制了科举的考试范围,代代读书人无止境背诵儒家经典,形成了八股取士制度。社会像巨大的机器,人民的麻木是保持机器正常运转的养料。
我敢问,又有几人有时间去深思儒学带给人的精神滋养。但他们知道,只要背好了四书五经,就可以文曲星下凡,坐上权力的高位。
那所谓儒术的烈阳,又灼烧了多少明清学者的思想沃土?孔子等一代理想者的儒学从未真正实现。
但是,我说孔子是孤独的,其实并不准确。既使被时代抛弃,既使被人抹杀,既使被人曲解滥用,历朝历代都有愿意传承他理想的圣贤士。
例如,王阳明强调“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物”。以个体内心出发,更注重个人,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与“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要用良知去完善个人道德品行。这点相比于孔子认为的用礼教规范人的品行要更高一层境界,且继承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是儒家的变革更是传承。
和王阳明一样使儒学在历史变迁没有失去本心的学者还有许多,他们是孔子的在时代长河未曾谋面的知己,也是真正的儒学学者。
直到如今孔儒思想依旧镀着一层理想主义的光辉,但孔子在中国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不论好坏,不论是批判还是传承。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代名词。
有人说过“儒术是统治者的儒术,儒学是理想者的儒学。”
但好在,世上从不缺理想者去传承真正的儒学,理想从未因思想的剥削控制所死去,会永远存于理想者心中,生生不息。 |